“豫式英语”闯荡非洲丨焦点网谈
发布日期:2024-09-10 11:13:21 信息来源:editor_xxk

前几天,就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之前,河南大哥在非洲用“豫式英语”开会再次登上热搜榜。这位大哥是来自河南许昌的瑞贝卡加纳工厂总经理胡振兴,早在去年就曾走红网络。

还是那个人,还是那个会议室,还是那个熟悉的“啊”,还是那一口浓重的“河南味儿”英语。那么,胡振兴的再次“出圈”,折射出什么?

一、豫企“出海”非洲蔚为风潮

恰如胡振兴所说,在非洲很多基建项目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河南老乡和他一样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走向世界。

郑州市东明路顺河路交叉口东南角,是一家名为河南国际的企业,看似不显山露水,却是一家蜚声国际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商。河南国际先后在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承揽工程项目850多个,并先后带动河南能源、河南地质、河南电力等20多家省内企业“出海抢单”。

比如,河南国际承建了塞内加尔方久尼大桥等标志性工程,显著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再比如,河南国际在几内亚博凯地区铝土矿项目上“十年磨一剑”,从年产500万吨铝土矿矿石到年产1000多万吨铝土矿矿石,成为豫企与非洲成功合作的典范。

2004年进入非洲市场,宇通目前已在南非、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近50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消费网络,在非洲市场累计销售客车突破22000辆,成为非洲第一大中国客车品牌。

凭借出色的智慧停车系统技术,亚视科技成为毛里求斯城市智慧化方案首席供应商。还有瑞贝卡、河南国电电缆、中熙能源……这份长长的“出海”豫企名单,向外界证明,河南企业在海外一样“中”。

仔细打量你会发现,地处内陆腹地的河南,早有一波一波的河南企业,走出国门,走向非洲,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演绎着“豫企出海”的传奇。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由传统的贸易、工程建设向数字、新能源、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为河南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数据最有说服力。据郑州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河南省对非洲进出口16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2%。

二、河南人在非洲打拼演绎传奇

焦作女孩李华丽有过一次“女扮男装”的非洲冒险之旅。

作为一名“厂二代”,李华丽在毕业和学习后,开始运营家族企业工厂。据媒体报道,为了开拓国际客户,践行“要把河南产的矿山机械卖向非洲大陆”的志向,李华丽决定前往苏丹选金矿区,当地向导提醒她说,不要让别人看出来你是女性。

于是,她将头发盘起,戴上鸭舌帽,披上大衬衣,“女扮男装”前往苏丹一处金矿产区,成为第一个前往该地区的外国女性。

李华丽一边张罗着和当地厂矿联系,一边给家里工厂打电话生产1000台设备。这1000台设备还在海上运输时,就被苏丹矿业企业全部订购而空。如今,李华丽的公司在非洲矿业机械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李华丽开拓非洲市场的故事,不失为河南人在非洲打拼的生动案例。

“95后”河南老乡孙悦和丈夫已经在非洲闯荡近10年,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开了一家日用百货批发店,有新闻报道说“年入百万”;河南周口的农民“拖鞋哥”赴非洲奋斗14年,从打工仔变身“蔬菜大亨”。

来自洛阳的陈杰,创立了一拖科特迪瓦农机装配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中国农机企业;来自开封的王刚,在非洲打拼了20多年,从经营小餐馆开始,逐渐扩展到贸易、建筑等多个领域,后来成为非洲河南总商会会长。

当寻求新机遇的河南人,将目光投向遥远的非洲大陆,靠着河南人的厚重、勤奋、踏实,便书写出一段段创业传奇,演绎出一场场精彩人生。

三、中原文化在非洲传播绽放魅力

出生于河南商丘虞城县的小伙王杰,总是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迈克尔·杰克逊的形象,被网友称为“迈克杰克逊模仿第一人”。

今年6月,在科特迪瓦参加中非文化交流活动的王杰,现场创作了中国水墨画《竹》、《虾》,并现场介绍自己来自商丘,那里是火的发源地。为此,当地还特意举办了一场与火的主题相关的演唱会。王杰的表演成为了中非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让非洲人民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中原文化。

作为河南清晨最温馨的序曲,胡辣汤以其独有的醇厚与香辣,温暖了无数中原儿女的胃与心。而在非洲坦桑尼亚的街头巷尾,一块块“河南胡辣汤”的招牌,指引着当地人走进一场关于味觉的奇妙旅行。胡辣汤、烩面这些承载着中原大地历史沉淀与风土人情的佳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穿越了国界与文化的重重阻隔,成为了坦桑尼亚人餐桌上的新宠。

很多坦桑尼亚人还模仿着河南老乡的发音,学说“中”“可带劲儿”“老师儿”“你弄啥嘞”等河南方言。这种美食与语言的交流互动,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惊鸿一瞥。

许多河南企业家在非洲投资建厂,一些河南的医生在非洲开展义诊活动……河南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拼搏和汗水,娓娓讲述着动人的河南故事,也传递着厚重而现代的河南形象。

河南企业到了哪里,河南美食和中原文化就到了哪里;河南人到了哪里,河南故事和河南形象就到了哪里。

近日,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随着各项合作协议的签署生效,随着更多企业加快开拓非洲市场的脚步,中非之间未来定会有更多的深入合作和协同发展。面对非洲的蓝海市场,河南又该怎样不断提高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

企业投资要“共赢”。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上演的不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是合作共赢的协奏曲。企业在非洲投资,在确保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当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生动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经贸往来重“共生”。所谓“共生”,就是两个市场一起成长,两种资源一起利用,实现双向奔赴、双向互济。经贸合作中的“共生”,意味着要寻求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实现互利共赢。这就要求“豫企出海”“河南制造出海”的过程中,也应该鼓励和支持非洲国家的产品进入我们的市场,既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市场和增长点,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消费选择。

文化交流求“共鸣”。优秀的文化传统、美的事物,总能引起人类深刻的共情。在与非洲的文化交流中,注重“共鸣”就意味着要尊重和欣赏非洲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像胡辣汤、烩面对非洲人民味蕾的丰富,就像河南方言传递的生活气息,就像“漫步中国·郑州行”中非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中,非洲11家主流媒体和机构代表在郑州深度调研项目企业、体验文旅文创、感受发展脉搏。

一句句“豫式英语”,传递着友谊和善意,彰显出自信的姿态。胡振兴的再次“出圈”,既是河南企业“出海”进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非合作的宏大叙事下普通人的个体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