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否抗震设防 遇震效果不一样
发布日期:2024-03-15 15:00:19 信息来源:editor_dzzx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震中烈度达8度。三天后,在11月25日23时19分,康定县再次发生5.8级余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主余震均发生在康定县城西北方向,两次地震震中相距约10千米。

地震影响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道孚县、泸定县、丹巴县、雅江县5县,造成32个乡镇受灾。据报道,截至11月28日,地震共造成5人死亡,80人受伤,受灾群众约16万余人。

640

四川康定6.3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康定6.3级地震和5.8级余震发生均在鲜水河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活动非常强烈的一条断裂带,具有地震震级大、烈度高的特点。据统计,自 163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9次,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发生于1973年2月6日的炉霍7.9级地震,地震造成1.5万幢房屋倒塌,两千多人失去生命,在震区形成长达90千米的地表破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以慧远寺为界,被划分为北西和南东两段,北西段长约 200千米,南东段由色拉哈断裂、雅拉河断裂、折多塘断裂和磨西断裂四段组成,长约110千米。此次康定6.3级地震就发生在色拉哈断裂上。

640 (1)

震区地质地貌背景图

此次地震并未造成大范围的影响,主要因为震中地区属于高山地区,人烟稀少,滑坡等次生灾害较少。同时由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康定县按9度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地方政府和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强,县城、乡镇的建筑大多经过正规设计和施工,本次地震实际遭受的地震烈度为8度以下,因此城镇的建筑在地震中基本完好。但全县仍存在大量并未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设防和未设防的建筑物在此次地震中的震害差异较为明显。



康定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高东低。折多山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将其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为高山峡谷,主要是汉族居民区,建筑以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和穿斗木结构为主;西部为丘状高原,主要是藏族居民区,建筑以无约束的片石结构为主。

640 (2)

折多山风貌

此次地震中的房屋破坏主要集中在西部区域。片石结构的房屋多沿袭传统施工方式,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较差,在地震中大多数遭受中等或严重破坏,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和穿斗木结构的建筑物抗震结构整体性好,大多仅发生轻微破坏。


框架结构

在极震区有一座框架结构学校——木雅祖庆小学,是距离震中最近的一所学校,震中距仅为6千米。木雅祖庆小学的结构形式是封闭“回”字形的四层框架结构,中间是室内操场。

640 (3)

木雅祖庆小学外部形式

地震造成木雅祖庆小学女儿墙大面积掉落,二层和三层多数窗下墙出现交叉斜裂缝,一层窗下墙的破坏相对较轻,结构整体属于轻微破坏。上述震害现象符合我国的建筑物抗震设计目标——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640 (8)

木雅祖庆小学二层窗下墙的破坏


穿斗木结构

穿斗木结构主要分布在折多山东面的雅拉乡,该地区为高山峡谷,木材资源丰富。这里的穿斗木结构多为两层,因保暖需要采用双层维护墙,由于主体承重结构整体性好,地震中破坏较轻,仅少数房屋的围护墙外闪或倒塌,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640 (4)

雅拉乡中古村内,穿斗木结构的房屋基本完好


片石结构

藏式片石结构是康定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房屋,在地震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片石结构的建造方式受丹巴“古碉”建筑文化的影响,大部分是二层或三层小楼,俗称“碉楼”,建筑形式为方形平顶,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或储存干草,二层为居室、经堂和厨房。

片石结构的房屋材料主要为木材、片石、毛石以及泥土,多为就地取材,极少使用水泥、砖和钢筋等,承重体系主要分为木构架和墙体混合承重:木构架房屋内部是木梁,外部是砌筑的片石墙体,两者之前没有很好的拉接;墙体混合承重主要是由片石墙体、木柱和木梁混合承重,它们之间有连接。

640 (5)

墙体混合承重房屋的内部结构 

640 (6)

木构架房屋的内部结构 

在7度区和8度区,片石结构大部分发生中等或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山墙外闪或倒塌、屋顶塌落、纵横墙交接处出现垂直裂缝等。

640 (7)

8度区内,片石结构的房屋发生倒塌


虽然总的来说片石结构房屋受损严重,但科考人员还是在距震中约16千米处发现了带有圈梁和构造柱的片石结构房屋,其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未带圈梁和构造柱的柴房墙角处出现了垂直裂缝。可见,如果采取抗震设计,加设圈梁构造柱,能明显提升片石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设防”与“不设防”,效果不一样。

来源:山东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