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平原5.5级地震引起大家关注,很多朋友开始更加关注地震安全。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大量地震相关信息,其中有些网友声称自己拍到了“地震云”,更有甚者称这云彩就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进一步刺激了大家敏感的神经。
有的网友感叹:“看云竟然能识别地震?这个重大发现怎么没人早说呢!”
因为“地震云”是伪科学,云的形状跟地震活动没有关系!
扒皮“地震云”
“地震云”的说法起源于日本。日本地震多发,公众对地震自然十分关注。1956年,曾任奈良市市长的政治家键田忠三郎在福冈7级地震之前观察到天空中有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经过常年观测,他提出了“地震云”的观点,认为只要出现类似的云,某地就会发生地震。
如此浅显易懂的预测方法一经推出就俘获众多追随者。不止在日本、中国,美国、意大利等地震多发国家同样有人支持看云识地震。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地震云”的说法一直没有得到扎实、科学的证据支持。
网上关于“地震云”生成机理的描述,例如地热转变为云,地磁场变化及粒子发光等说法从天气动力学、云雾物理学、岩体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科学角度分析,均不能成立。地球物理学家也从未观测到“地震云”出现时磁、热、光的变化,从地学角度来看,地磁场的改变并非易事,电磁场影响云的分布也缺乏理论支持。
目前来看,网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主要是高积云与层积云,高积云的出现说明天气很好,层积云的出现代表会有降雨。气象学家认为,那些所谓形状各异的云多与高空气流活动有关,并不罕见;全球各地的气象站也从未监测到地震之前地表温度有系统性地增温。
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确表示: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2015年,一支由美国和意大利研究者组成的团队以2012年意大利波瓦里6级地震为例,研究了意大利地震与带状云彩的关系。经过一番科学严密的统计分析,结果自然是——二者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也就是没有相关关系。
而随着人们对大气活动、云状形成的认识加深,主流学术界已基本认同,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云的状态与地壳构造运动相关。
无科学依据的“地震云”为何流传至今
迄今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云就能预测地震,也有一些人依然在坚持发布自己看云预测地震的消息。
既然缺乏科学证据,为什么“地震云”至今仍在流传?
有些人会利用信息差自我包装,他们根据云彩预测的发震区域往往是几百到几千公里,貌似准确。但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大大小小地震500多万次,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上千次,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两三次。
也就是说,任何人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都稳赢不输。更何况有些人还把预测发生地震的时间尺度放宽到数天甚至数周数月以内,因此很容易做到“屡猜屡中”。
自媒体的兴起,更是为 “地震云”的传播推波助澜。少部分自媒体人为了传播效果,借助公众对地震的恐惧心理,不断传播“地震云”、地震预测意见。他们收获的是流量,留给公众的则是恐慌。
科学问题请科学看待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微观、宏观的异常现象。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地震预报探索,开展测震、地形变、电磁和地下流体四大地震学科的综合观测和预报实践。目前观测手段有包括GNSS、重力、大地形变、地倾斜、地应力应变、地磁、地电、地下流体物理和化学的微动态变化等手段。这些监测仪器有专人维护、定期检测,观测环境较好,能够实时记录各种微小的变化,比天上的云彩靠谱多了。
在现代地震科学中,我们使用的前兆监测仪器能够比远在天上的云彩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物理、化学的变化。换言之,如果可以通过观云来预知地震,人们为何不能直接监测地下的异常活动呢?
地震预测是科学研究,有关科学的问题,我们也应当秉持科学精神去看待。希望大家在面对“地震云”时多一份理性,少一些盲从。
(来源:中国地震局)